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疑似手迹!朱自清授课讲义现身上海滩

发布时间:2020-09-03 10:11 供稿:

       9月1日早晨,一位上海网友在扬州“吾城记”微信群里贴出两张图片,说:“开学了,让我们一起来听朱自清先生的课。拟(应为疑似——小编注)发现朱自清先生讲学课稿 ,乃一厢情愿之事,尚未经权威的审定。如得确认,第一时间和扬州朋友分享。”

       仔细研读藏友提供的两张照片,第一张图片是油印的目录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油印的目录所涉及的长篇小说初期的创作,一是张资平《冲击期化石》,一是王统照《一叶》。有黑笔批注,诸如小资本的个人主义者;感情、享乐、幸福、挣扎;写实主义;新的女性的姿态、世纪末的病态的气氛;反映洪水的灾难、饥饿的人群。还有红笔写的批注,因为字迹漶漫,大多难以辨认。

      第二张图片是红笔写的满满一页纸,都是提要式的语句,诸如熊佛西剧论,1.戏剧是艺术。2.戏剧的一部分是文学,但是整个的戏剧决不是文学,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可读可演。3.戏剧整个的精神在动作,外形的、内心的冲突——人与人的奋斗、人与物的奋斗。4.他并不存心借着写剧来宣传他的思想,但是在剧中他是一个思想传播者(戏剧的结构)。

       经收藏者介绍,这是他收藏的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油印本的部分内容。看到图片,就已经让我颇为兴奋,因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油印本只听说过,没见过实物。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油印本上的批注是谁写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笔迹,还是朱自清学生的记录?这也是收藏家想请专家解释的疑点。

       笔者将照片发给朱自清先生的孙子、扬州市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朱小涛先生,他仔细研究后回复说:“有点像朱自清的手迹,不过没有看到原物,不能下结论。”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基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滥觞于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如今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中文教学有一门重要的课程《现代文学史》,正是由朱自清当年教学发端。朱自清将新文学的内容加以整理概括,新文学才形成了体系。1929年新文学史的课程就已经走进了清华大学,朱自清授课的讲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已经有了新文学史的基本雏形。王瑶对这一切也是非常推重的。他说:“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现代文学的,应当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还说《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

       1928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决定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杨振声和朱自清多方规划,希望突出自家面目——“那时清华国文系与其他大学最不同的一点,是我们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融会”。朱自清1929年春季清华国文系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开始真正的在大学的课堂把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讲授。这门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常常座无虚席。燕京大学的郑振铎、北京社办大学的钱玄同都邀请朱自清去兼课。

       朱自清的学生王瑶回忆,“当时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还有浓厚的尊古之风,所谓许(慎)郑(玄)之学仍然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文字、声韵、训诂之类课程充斥其间,而‘新文学’是没有地位的。”到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只得在一片质疑声中停课。

       虽然朱自清开设的新文学研究课程仅持续了四年,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他自编教材,系统梳理总结了自文学革命以来新文学革命的成就,打破了中文系教学设置的旧格局,成为后来各大学开设现代文学课程的源头。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讲义版本

        关于课程的“讲义”,朱自清的学生吴组缃有这样的回忆:“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新文学研究”。发的讲义有大纲,有参考书目,厚厚的一大叠”(吴组缃:《敬悼佩弦先生》,《文讯》9卷3期,1948年9月15日。)。吴组缃这里提到课程讲义的原初形态“有大纲,有参考书目,厚厚的一大叠”。吴组缃的描述还是比较笼统,“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八十年代整理者赵园交代,“讲义所涉及的时代,上溯戊戌,下只讲到三十年代之初。原稿现存朱先生家属处,共有三种”:“一为铅印,一为油印,第三种虽有部分油印,但以手写为主。这第三种扉页上书有‘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字样,且内容也较其他两本粗略,当为初稿。铅印本最为后出,但油印本上‘剪贴补正’之处颇多,其‘补正’时间,多在铅印本之后。油印本似为朱先生讲课时所用,并在讲授过程中随时有所补充”。(赵园:《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整理工作说明》,《文艺论丛14》,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6-47页。)

       扬州朱自清故居负责人韩峰先生介绍说:“在清华大学看到过一个朱自清当年的讲义,不过不是这个。“

      李广田在整理《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的过程中,留下了这样一段附记:

       “一九三二年顷,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讲中国新文学,并先后在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国文系兼授此课。保留下的稿本共三种:一种铅印,两种油印。其中一本,可能是最后讲授所用,剪贴补正之处甚多。这些剪贴补正处,大都字迹模糊,条例也不甚清楚。但为了使这份讲稿能近于完整,便尽可能地把这些剪贴补正处插入了正文。若按照朱先生认真的精神,应该考校各种资料,详细加以订正。我们没有这样做,颇觉歉然!”(赵园:《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整理工作说明》,《文艺论丛14》,第46页。)

        可见赵园先生与李广田先生整理出版所用的版本是一致的,应该都是朱先生家属提供的。

       《纲要》勾勒了从戊戌变法到左联时期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和林语堂“幽默文学”大约35年时间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在相当时间跨度内完成了史料整理与框架建构。全文分“总论”“各论”两大版块。其中,“总论”分三章,具体介绍了新文学发生的背景、经过以及“外国的影响”;“各论”分五章,分别关注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批评各项成绩。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出版走了50年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朱自清在1929至1933年期间,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时所用的讲授提纲,在其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82年由赵园根据三种原稿本整理,发表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论丛》第14辑,并收入《朱自清全集》,1993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其间还经历了两次出版周折。

       一次是开明书店要出版《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单行本。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朱自清在回复叶圣陶询问“新文学讲义”时,特别强调讲义是未成型稿,“只是一目录,上有纵横抄记,绝未具稿”。从朱自清给叶圣陶的这封信里,我们看到开明书店试图出版朱自清的“新文学讲义”一事,被朱自清婉拒:“曩授此科,自始即无具稿意”,理由有两点:一是“因自己见解不可凭”,二是“恐生是非也”。加上朱自清“近二年并此课亦不授矣”,所以,面对叶圣陶的“盛意”,他只能表达内心的“感谢”。朱自清并没有精力投入到对“新文学讲义”的完整文字写作,其出版更显得遥遥无期。开明书店的出版计划,也在这种消磨中无法实现。(见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29页)

       第二次是朱自清逝世后出版文集,《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列入出版计划的。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医院病逝。很快,清华大学校方与开明书店达成协议,出版《朱自清全集》,其中,“新文学讲义”提上了出版计划,由李广田整理,列为第十六种,名之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但是,一九五三年三月出版时,与最初拟定的二十六种全集目录计划相比,“就分量来说,差不多去了一半。这不是‘全集’了,所以改成‘文集’”。真正进入“文集”出版的只有十二种,讲义稿都没有予以考虑,包括原定第十六种“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讲义稿)。

       “新文学讲义”的出版计划,再一次遭到流产的命运。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之后,王瑶(朱自清的嫡传弟子)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他让研究生赵园重新整理了朱自清的这份“新文学讲义”,以《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名发表在《文艺论丛》第十四辑上,这是“新文学讲义”的首次亮相。王瑶配合“新文学讲义”的刊载,写了《先驱者的足迹:读朱自清先生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一文,详细交代一九五三年开明书店出版《朱自清文集》时删掉这份讲义的细节。(王瑶:《先驱者的足迹:读朱自清先生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14》,第48页。)

       1993年《朱自清全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将《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收入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