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一堂从寻找缝衣针 开始的物理课
发布时间:2014-04-01 08:12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一堂从寻找缝衣针
开始的物理课
“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让学生有思想、有主张
编者按:近两年来,教院附中组织老师们不断研究“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抓住“问题”这个核心要素来变革课堂。在“观念引领”的基础上,以“三学三问”(“自主探学,发现问题;小组助学,探究问题;师生展学,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了模式化的推进,让课改有了更具体的操作点。课改的元素和课改的理念,在“家常课”上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课堂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堂堂好课精彩纷呈。
“如何寻找掉落的缝衣针?”3月6日下午,初三(8)班的教室里,教院附中张双红老师正在上的《磁体与磁场》这节课从这个简单的问题开讲。按照张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基于教院附中“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的流程设计。她通过对这个问题延伸的5个追问,让学生去自读课本,自己思考,自我归纳,了解所学的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发现自己疑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学,发现问题”。
在“小组助学,探究问题”环节,张双红老师安排了两个小组活动。活动一:磁体能吸引桌上哪些物体?将条形磁体的两端,中间分别靠近铁钉观察看到的现象。这个活动指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知道磁性,磁体,磁极以及磁体的性质(吸铁性,指向性)。活动二:将磁体悬挂起来,另一磁体两端分别靠近它,观察现象。这个活动指向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总结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被磁体吸引的大头针能否吸引其他大头针”认识磁化及其特点。从两个活动的安排上,足见老师的设计匠心。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有哪些判断的方法?”在小组活动二中,林楚凡同学在展示磁极间相互规律时的一个补充设问让张老师感到意外。“这说明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开动脑筋训练思维,知道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张老师说。
在“师生展学,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张老师安排的小组活动三是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们认识磁极成双结对地出现及消失,并通过课外材料的阅读来触探科学前沿。多个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如分析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小条形磁铁,使测力计沿着水平放置的大条形磁铁的N极开始,向S极逐渐移动时,测力计示数将如何变化时,能将弹簧测力计下的小条形磁体拓展成没有磁性的小铁块时测力计示数如何变化等等。
“在新的课改模式下,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正常,有的稀奇古怪,有的甚至有科学性错误。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刻进行点拨,拓展,提高。”一节常规的物理课,张老师的感悟却很深。
【专家评课】扬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王瑜:张双红老师的这节课让人耳目一新。第一,物理课堂面貌有了质的改变,教学设计中给学生很多的探究、学习空间,课堂中给学生合作、展示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第二,课堂教学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有了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课堂上学生问题的训练量和思维的训练量与传统的课堂大不相同,学生在交流和研究中进行了思维训练。第四,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真实反映,是学校课改成果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