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让诗意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发布时间:2014-06-11 08:54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让诗意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诗与美是同质的,诗的美在于诗意。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一首充满美感和诗意的诗。但以往在教学现代诗时,老师难免会陷入困境:教什么?怎么教?教的内容多了,难免会让课堂支离破碎,失去美感。传统的“插秧式”课堂教学又难免会让课堂陷于死板,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教院附中的卞旋老师针对这两个问题,设计了一堂全新的课堂,力求达到课堂的诗意之美。

    >诗意的语言 课堂讲授也是诗

    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卞璇老师力求诗意。比如课堂导入:“这个地方,风景优美,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再比如起承转合的语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教师优美隽永的语言给了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感受,卞璇老师的课堂也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诗意的对话 小组合作诗中游

    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卞老师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选择了最能体现诗歌之“意”的意象着重分析品味。

    卞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诗中寻找意象,学生们纷纷参与,找出了“金柳”、“青荇”、“清泉”、“柔波”、“云彩”……卞老师就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康桥景致万千,作者为何选择这些景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说:“因为‘柳’谐音‘留’,作者选择这个景象是为了表达自己惜别之情。”有学生说:“因为‘云彩’变幻不定,象征了作者此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前途的迷惘”……此时的学生已经成了课堂的主宰,他们的思维时而在课本中栖息,时而又在康河中畅游。

    >诗意的创作 人人都是小诗人

    在卞老师的课堂上,有诗意的语言,诗意的对话,更有诗意的创作。卞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模仿诗人的语言,创作一首《别了,教院附中》。学生跃跃欲试,奋笔疾书。一首首虽稚嫩但却充满真诚的小诗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寻诗意语文,创造诗意课堂,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这种诗意的栖居正是教院附中课改的目标与追求。

    【专家点评】

    卞璇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一课,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出了深深的语文情;又凸显了新课改的理念,上出了浓浓的课改味,不失为一堂好课。一是情感基调定位准确,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教者认真研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了诗歌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二是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者大胆取舍,以“意象”教学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找诗歌中的“景”来揣摩作者的“情”,从感性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建立对“意象”的认识。三是听说读写训练扎实,增强了语文的实效性。听——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同学发言;说——让学生介绍康桥、介绍徐志摩、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反复朗诵诗歌;写——让学生板书生字词,板书诗中描写的景物,而且,还让学生仿写《别了,教院附中》。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IMG_20140611_0751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