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撤退时互相帮忙,给孩子们点赞!

发布时间:2014-05-15 09:34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撤退时互相帮忙,给孩子们点赞!

受伤“假人”躺面前都不敢碰,胆小女生还得练练

 本报记者 周阳/文 孟德龙/图

    “警报响了,同学们快跑啊!”昨天下午,记者在我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看到,伴随着警报的响起,来自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600多名中学生双手抱着头,一起从楼上冲到楼下,一副神情紧张的模样。原来,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眼前只是应急疏散演练,目的是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和自救自护能力。

    现场直击

    这些冷静,遇到灾害时可以有

    ■同学下楼扭了脚,得到同伴的帮扶

    昨天下午1点半,当记者赶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时,只见操场外停着几辆消防车,消防队员装备齐全,排着整齐的队伍迅速从车上下来;而教学楼二楼人头攒动,还不时传出跑步声。

    “呜呜……”记者的心也跟随警报声绷得紧紧的,直到二楼走廊上的人群纷纷进入教室,警报才停止。记者随即跑上二楼,看到数百名穿着统一校服的中学生双手抱头,蹲在课桌底下。还没等记者缓过神来,20秒后第二声警报拉响,只见中学生们快速从桌子下钻出来,直冲向楼下,有序地撤退到操场上蹲了下来。记者发现,慌乱中也有个别同学扭了脚,还好得到了同伴的帮扶。

    “值得表扬的是,同学们遇到同伴有困难‘拔刀相助’,我很感动!”这是应急管理办副主任卜广年的点评。随后,同学们又按照之前的步骤重新演练了好几遍。

    ■故意“放火”,学灭火技能都挺快

    眼看着600多名中学生掌握了应急疏散项目,操场中间突然又飘起浓烈汽油味。记者定睛一看,原来中间放着个废旧大铁锅,几名消防队员正将塑料桶里的汽油往锅里倒,随后点燃火把扔在油锅里,油锅里迅速蹿出了火苗。眼看火势渐大,同学们不自觉地发出呼喊声。面对“危机”,消防队员搬出“秘密武器”——手提式灭火器,拔下保险栓、握住软管、对准火焰根部按下手柄喷射灭火。

    为了让同学们看清楚“灭火三部曲”,消防队员又重复演练。半小时不到,同学们就学会了使用手提式灭火器。

    这个问题,平时生活中可练练

    ■“假人”躺在面前,女生们都不敢碰

    除了室外的演练,教室内也展开了心肺复苏项目的演练。记者看到,红十字会专家将事先准备好的“假人”平放在地上,讲解中也让同学们分组逐一尝试。

    记者观察发现,相比较于男生,不少女生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时显得很害怕。尽管眼前的只是“假人”,她们也不忍直视,更不敢随便触摸。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手把手开始教学。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平抚完女生们的情绪后,胆小的女生才开始学,最后就连胸外按压、打开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等“老大难”的动作也模仿得像模像样。

    对话专家

    孩子们练完了,近期进社区

    近期,市应急办将联合消防支队、红十字会、地震局、卫生局等多个部门,开展“应急知识进校园”、“应急知识进社区”等公益宣传活动。“校园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宣传人员大范围进社区。”卜广年说,通过室内外新颖、互动体验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另外,记者从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中了解到,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校园应急疏散演练将常态化,积极开展下去。

    扬州措施

    我市修订《扬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灾害救助应急,扬州分3级

    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都有防御措施

    时报讯(记者  顺朝)

    记者昨天获悉,我市正修订《扬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三个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的启动条件、启动流程、响应措施、响应终止等内容。

    地震:建筑抗震设计提升到7.5度

    我市位于扬子准地台苏北凹陷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市地震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扬州属于地震频度不高、强度中等的地区。市政府抗震人防办公室提供的信息显示,按照规定,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都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010年前,扬州采用的建筑抗震强度设计标准是7度,2010年之后,建筑抗震强度设计标准提升到7.5度。此外,从2001年开始,江苏使用了现浇板这种拉结性能较好的结构,所以就是地震烈度略超设防烈度的话,仅仅会发生破坏,坍塌的几率大大减小。

    台风洪涝: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

    据市气象部门介绍,一般每年6至9月,台风会影响扬州,往往会伴随洪涝。2012年,备受市民关注的扬州市城市防洪重点工程——乌塔沟分洪道工程正式拆坝放水。这也标志着扬州市城市防洪圈正式闭合,为中心城区提供了重点保护。扬州市水利部门表示,乌塔沟分洪道工程建成后,扬州中心城区东邻京杭大运河、南邻长江、西邻乌塔沟、北边是沿山河,四面形成防洪包围圈,将来自淮河、长江的洪水都挡在了城外,从而使得扬州城市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当市级行政区域内某县(市、区)、某个或几个乡镇(街道)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出现死亡2人以上、4人以下等情况,即可启动市级三级救灾应急响应。

    ●出现死亡4人以上、10人以下等情况,即可启动市级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当市级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出现死亡10人以上等情况,即可启动市级一级救灾应急响应。

    新鲜发明

    扬州大学生发明的“抗震楼梯”获国家专利

    地震时房子没塌楼梯先断裂了,怎么逃生?

    这种“抗震楼梯”像秋千,能分散地震挤压力

    见习记者 刘扬 文/图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6周年纪念日,记者从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悉,由该学院三名学生发明的“抗震楼梯”已于日前获得国家专利。这种楼梯与普通楼梯有什么不同?

    亲历地震让他们产生研发灵感

    一般学建筑的男生给人严谨、话不多的印象,但任斌和他的“研发小团队”让记者有些意外,几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任斌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年我高一,正在安徽老家上数学课,突然就感到课桌无缘无故地晃起来了,随后,听老师喊了一声‘地震了’,我和其他同学就开始往外跑。”任斌说,当他在操场上看到整个学校的楼都在轻微摇晃时,“从那时我就想以后读大学一定要学建筑,发明个结实点的楼梯。”

    而无独有偶,这个想法也在同属研发小分队的另两位同学李鹏程与耿海艳头脑中出现过,于是,三人一拍即合。

    数十个工地反复调研,5个月选材料 

    “别看这个模型不大,但我们从有设计想法到最后成型申请专利,花了近两年时间。”随着任斌手指的方向,记者打量起模型,只见这个外形设计得有点像秋千的模型内,在横梁上挂着四根长角钢,像“秋千的绳子”一样连接着楼梯衔接处的平台板。任斌说,为了选择一种材料,他们就跑了数十个工地,用了5个月时间做调研。

    原理 楼梯像秋千,分散地震挤压力

    这个像“秋千”一样的“抗震楼梯”,其实全名为新型预制悬挂式木楼梯。

 

    在现场,任斌向记者介绍,以往楼梯都是通过钢筋和房屋的整个框架结构连在一起,而“抗震楼梯”的设计则是将楼梯和房屋的框架分开。这个设计就是考虑到,当地震来临时,传统的楼梯会受到来自房屋整个框架的挤压力,而如果将其分开,形成独立体,这种挤压力就不存在了。这个“秋千”式“抗震楼梯”,市民如何上下楼呢?任斌表示,首先,通过横梁固定四根长角钢,然后在四根长角钢下固定住一个平台板,接着把楼梯一头的踏步阶梯连接在平台板上,另一头则接在另一个平台板上,而所有平台板的稳定性则通过固定在横梁上的四根长角钢来完成。

 

IMG_20140515_0900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