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诗歌鉴赏课背后的良苦用心
发布时间:2015-01-07 15:20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 ||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院附中初三语文组陈洁老师最近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举三得的有效导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文的导入上,陈老师下了一番功夫。 “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兴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 “诗歌。”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一致。 陈老师紧接着说:“唐诗就伴随我们成长,唐代最有名气的两位诗人是谁呢?” “李白、杜甫。” “杜甫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学跟他很熟悉的请起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吧。”通过学生的介绍,陈老师又做了适当的补充。陈老师介绍了杜甫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杜甫从写《望岳》到写《春望》,再到写《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时的心路变化,在和学生一起既复习了杜甫的诗,又悄然把学生带入到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情景。 陈老师说,这个导入时间比较长,目的是对过去所学的杜甫的诗歌进行梳理,毕竟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又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的氛围,还明确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三得。 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学习本文,可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陈老师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在这节课上,陈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诵读贯穿整个课堂,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学生在诵读中总结出,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提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乱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整节课书书声琅琅,效果极好。 三读质疑体现学生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陈老师的这节课上还体现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陈老师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陈老师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地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陈老师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 【专家点评】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琅琅,语文味很浓,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院附中好课堂(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