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做一个会抛问题的老师

发布时间:2014-12-24 15:59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她交给学生一把自己学的钥匙
做一个会抛问题的老师
    现在很多学校大力推广新课改,强调课堂中要融入课改元素,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要我学、教我学”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产生“我要学、自己学”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知识满堂灌的模式,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不会抛出关键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学习,而是让学生在整节课保持安静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全部知识。

    针对新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教院附中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物理学科新教师王乐会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课中就进行了探索。

    关键一  新课引入要有趣生动

    王老师刚上课不久就让学生目测比较自己和课代表的身高,在学生回答不一致的情况下追问学生如何精确知道结果,从而初步让学生知道测量即比较。紧接着王老师追问如果她去南京出差,又该如何比较?并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追问下,从而让学生得出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标准的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对于“测量”这一概念,王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连串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通过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得出。

    关键二  重点突出要巧设情境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刻度尺来测量长度。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处理王老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先直接告诉学生刻度尺的使用过程及注意事项,再让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一些物体,而是在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温度计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接着挑选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则指出错误并纠正,最后再由学生讨论得出刻度尺的使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整个过程王老师充当的都是不断向外抛出问题的角色,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你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个测量工具?”“你们会使用温度计吗?”“那你会用刻度尺吗”“你觉得他有哪些错误?你知道该怎么做才对?”“那现在你能总结出刻度尺的使用过程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学、小组合作中学,而王老师扮演的基本上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已。

    关键三  难点突破要形象简练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单位换算以及误差、误差的区别。一般课堂上难点突破重在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而王老师的课堂在让多位学生竞赛读数的情况下,巧妙自然的引出造成不同人读数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估测时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即误差的概念。其中也通过不断巧设疑问让学生总结了误差的来源及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并通过“粗心可不可以避免?方法可不可以避免?误差可不可以避免?”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掌握了误差非错误。

    关键四  小组加分提高课堂活力

    王老师的整个课堂,基本是以教师不断设问,学生不断合作答疑为主线进行的一个课堂。但是如果没有加分制的有效利用,相信无论王老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有趣,学生的参与度也没有这么高,也不会如此大大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及活跃度。更不会出现王老师问题一抛出,过半学生举手,争先恐后抢答的景象了。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以循环问题为主线、小组合作为手段进行的符合“三学三问”新课改的课堂。最大的亮点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问中思,在思中学,最终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对于整节课的把握和理解。课堂气氛活跃,知识传授恰到好处,极好地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要走进生活的物理理念。王老师虽为新教师,但是教学的基本素养很好,也非常贴心地为学生考虑到了很多问题。是一节值得大家学习和揣摩的好课。

20141224_1507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