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专题教学中的“语文味儿”
发布时间:2014-12-17 14:31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专题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新。它的价值是综合性的,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中,专题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加全面,效果也更加显著。但是,在语文专题教学中,教师总是容易有这种困扰:面对丰富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取舍?面对多重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上出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儿?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院附中的周洁老师在《狼》这一专题课堂中进行了探索。
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课堂内容要学会取舍
《狼》专题的内容是丰富的,周洁老师的课堂以第一篇蒲松龄的《狼》为教学主要内容。作为一篇文言文,《狼》的学习内容很多,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面面俱到,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周老师充分利用了教院附中特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周老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本课毕竟是对于专题的学习,因此理解文章内容,引发学生对“狼”的思索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不能重复以往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过程——了解作者、解决字音字形、翻译重点字词……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周老师给学生仅仅设置了很简单的自学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完成重点句子的翻译,初步翻译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展示交流。学生们表现非常好,他们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学习,并在不懂的地方作圈点、勾画。
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周老师还设计了课堂检测——在文中挑选出重点句子,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在竞赛中既获得了成就感,又加深了对重点字词的印象,培养了文言翻译“字字对应,句句落实”的能力。
趣读课文,妙点揣摩——
语文课堂不能少了语文味儿
讨论、辩论、展示……这些都是专题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确,这些方法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语文语文”,减少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的语文课堂,难免会让人有些许遗憾。
为了不让这种遗憾出现,周老师摒弃了以往专题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胆地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不过这次的诵读,以“趣读”为主。
所谓趣读,是周老师针对七年级学生特有的学情而设计的: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于文言文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何不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学生带着想象来读文章呢?
周老师让学生从《狼》这篇文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发挥想象,想象自己是狼或者屠夫,以第一人称来写出自己心理。要求是想象的故事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让孩子们兴奋起来了,他们大胆地想象着,讨论着,展示着自己的故事。周老师更是适时地引导学生互相点评:“他讲的故事生动吗?”“你从他的故事里听出了怎样的屠夫?”“你想塑造的是一头怎样的狼?”……整个课堂充溢着孩子们奇特想象的故事和老师精妙的点评。在这一环节,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品味能力,又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在老师的点评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认识,并且深刻地体会到了蒲松龄语言的精当——“并驱如故”、“目似瞑,意暇甚”写出了狼的贪婪与狡诈;“复投之”、“弛担持刀”、“屠暴起”……寥寥数语,刻画出了一个从心存幻想到奋起反击的屠夫的形象。这个环节,让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活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课文,周老师没有过多设计呆板的字、词、句翻译的教学,而是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课堂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互动交流,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地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专家点评】
周老师的这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评故事;读出情境,整体欣赏;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等思路依次展开,清晰有序,易于把握。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对于文本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李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解释,注重引导和启发。并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分门别类,有指向性地给予理解层面的辅导,效果很好。第三个步骤变换角度读评课文可谓新意迭出,让学生揣摩屠户的心理来进行表演,再让学生以狼的角度表演,学生一方面兴趣十足,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总之,这堂课既有生动性也有趣味性,最重要的是,把专题课上出了语文味儿,是一次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