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三学三问” 在化学课堂上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4-10-29 09:54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院附中包伟老师在《探究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作用》这节课中,充分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三学三问”的课堂教学模式,机智地将课本中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小组合作性的探究性实验,上出了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合作探究课。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巧妙的设计,让这节课收获一举多得。

    ■课堂设计:包老师首先通过每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化学表达式”,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成果,给予加分评价,初步激发小组组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接着围绕以双氧水制氧气为主线,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为实验话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第一轮小组合作探究实验:针对过氧化氢不稳定,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释放出氧气,但速度较慢,不易察觉,加入二氧化锰之后能迅速生成氧气这一特点,包伟老师要求按小组进行讨论:该设计怎样的实验,体现出二氧化锰的作用呢?学生们讨论出三种实施方案:常温、加热、加二氧化锰,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是否复燃。并让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看着他们只有组内的A类学生颤颤巍巍地动手做实验,其他学生在一旁看着,不知该干些什么。原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动手,不知道组内分工合作,包伟老师及时喊停并适当提醒实验流程及细节,终于能完成实验了,“复燃了”有人激动得大喊了一声,这是他们首次亲自感受实验魅力而发自内心的喜悦。

    ■第二轮小组合作交流: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呢?包伟老师要求学生们去书上找答案,学生们很快找到: “一变两不变——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第一个特点已经实验验证,针对第二个特点,包伟老师要求学生们先独立思考,怎么设计探究实验,然后组内讨论,以抽签形式让其中的一组提出实验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与其他小组共享,让其他各小组对此方案进行适当评价和补充。

    ■第三轮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药品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结合实验室制氧气的每个细节,装置选择和注意事项等,各组内先行讨论,然后由其中一组展示,“你还有哪些细节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老师和其他小组的点评和补充,使得实验设计更科学、严谨,分工更加明确。于是,合作探究实验时加药品的、点酒精灯的、点带火星木条的、装水的、收拾桌面的,所有同学,全员参与,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第四轮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绘制成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并共同评比出最佳最美的知识树。

    这节实验探究教学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强烈的合作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以这节课的形式和设计为契机,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专家点评】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为平台、问题引领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让原本纯理论的催化剂的知识在课堂上变得鲜活灵动。演示性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经过教师所提问题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中的思维多次碰撞,最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合作动手实验等多角度多层次的为教学服务,安排得井然有序,张弛有度,体现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有机融为一体在本节课得到充分的体现。最后小组合作进行思维导图(知识树)的构建,是本节课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完美收官,并实现将本节课零散知识点体系化的一次升华,是一节值得大家认真揣摩和学习的好课。

20141028_1302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