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动”起来的心理健康课

发布时间:2014-10-22 17:29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课改课堂里的多维互动

“动”起来的心理健康课

    进入初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慢慢显现出来,学生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慢慢出现缺乏信心、甚至厌学的情况。这时候,就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院附中蔡曼老师的一节《奇妙的心理暗示》课就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将学校的课改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上出了一节多维互动的心理课。

    故事中的“心理暗示”

    什么是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对这个词都不陌生,但很少有学生能解释清楚。所以,蔡老师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释这个心理名词。

    蔡老师举了心理学里一个著名的心理故事——过桥实验,作为引出这一话题的第一步。“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结果9个人全部顺利过桥。而当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时,就没有人敢走了。”蔡老师的故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推选了本小组的一名学生讲述他所听到的与心理暗示相关的故事。

    “当周围的环境或者人并没有给你明确的指示让你做出某种行为或者是反应,而实际你却不知不觉的有了某种行为或者反应。”沉浸在故事里的学生们,还在回味故事的情节,这时,蔡老师话锋一转来了一个总结,她用通俗的语言归纳了什么是心理暗示。

    游戏中的“心理暗示”

    “同学们,现在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大家集中注意力,闭上双眼。我们来做个游戏。举起你的两只手臂伸直放平,手心向上,想象着自己左手上放着几片玫瑰花瓣,微风吹来,吹落了那几片花瓣。你的右手上放了一本英语大字典,字典又厚又重,很沉很沉,快把你压倒了。好,现在请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看看你两只手的位置。”

    “真奇怪,我为什么会一只手高,一只手低?”学生们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感受和疑惑,蔡老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解释:这就是心理暗示,而且形象化的事物更具有暗示性。

    应用中的“心理暗示”

    了解了“心理暗示”的现象,很多课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可是蔡老师在课的后半部分设计的“心理暗示的应用”,提高了整节课的层次。

    她先让同学们用轻声读“我无法做到……”、 “我无法实现……”、 “我无法完成……”然后让每个同学把所有的“我无法”三个字划掉,全改成“我要”,继续读。然后,每位同学把所有的“我要”三个字划掉,全改成“我一定要”,继续读。最后,让学生到前面来大声地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心理学中积极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专家点评】

    听了蔡曼老师的课,深切地感受到了课改的价值和意义:解放学生,放飞心灵。这堂课彰显了新课堂的三大特色:一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课堂从教师讲述“过桥实验”的故事开始,在《我相信》的歌声中结束,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知识得到了丰富,精神得到了愉悦。二是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讲故事、看小品、说暗示、析案例、唱歌曲等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踊跃参与,主动发言,积极展示。适时的小组评价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三是进行多维互动的体验交流。课堂上有对子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师生交流等活动,每个学生都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学生自主而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不但体验了心理暗示的奇妙,而且掌握了“罗森塔尔效应”等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