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浅文深教,看语文老师创造性地用教材

发布时间:2015-11-12 11:38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浅文深教,看语文
老师创造性地用教材
    走进初三,意味着走近中考,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成了众多语文老师心目中的鸡肋。如何让教材更好地为考试服务,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成了许多老师心中的困惑。教院附中李晨曦老师的小说阅读课《我的叔叔于勒》就很好地为大家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生合作,感知文本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历年来的文学评论以“抨击金钱关系为主”,所以传统的课堂也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解读。李老师的课堂,尊重大众,她引导学生从分析“于勒叔叔的称呼”入手,进而分析称呼变化背后,于勒的命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老师的问题线索清晰,学生也能迅速地在文章中寻找到依据,进行分析,交流。

    生生合作,细读文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作品无论是从主题、情节,还是从写法、人物等方面,都有值得探究之处。这恰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为此,课前,李老师布置学生围绕着“故事巧合之美、于勒家信的破绽、景物描写的欣赏、说说小孩若瑟夫”等话题,进行研究。课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交流。课堂上高潮迭起,“家信是于勒叔叔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于勒叔叔是一个可恨之人,但也有可怜之处”,“若瑟夫的儿童世界善良的、有同情心的”……诸如此类的颇有见地的评价都是出自学生的口中。

    李老师欣喜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更欣喜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合作让思维活跃,交流让研读力透纸背。

    衔接课外,挖掘文本

    小说的写作视角也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莫泊桑写作《我的叔叔于勒》,从若瑟夫的角度写作,目的也在此。课文是节选,为此,李老师衔接了原文,让学生了解了全篇,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地研读,甚至部分同学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所以,李老师没有点拨,学生的理解就跃然纸上。正可谓“金钱至上亦可恶,人性善良尤为贵”。这一点恰恰为学生们阅读小说提供了方法的引领。

    【专家点评】

    李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诠释了“浅课文深教”这一理念,她以学生为阅读文本的主体,将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很好地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设置的场景,前后照应的情节,写作视角,景物描写,多角度评价人物等方面对学生鉴赏短篇小说的方法进行指导,这对应试也是很好地帮助。

    【教院附中好课堂(50)】

IMG_00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