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体验生命的力量 让生物课更具感染力

发布时间:2015-10-15 11:36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不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不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度
体验生命的力量 让生物课更具感染力
    新学期开始,新初一学生迎来了很多他们在小学没有学过的学科,生物就是其中一门。孩子们总是对生物充满好奇和喜欢,因此,如何对初一学生在生命现象规律的学习和思考进行引导、培养,而不只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或是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度,一直是每一位生物老师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教院附中的赵业老师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中,给出了一些启示。

    游戏引入 让学生动起来

    在本节课开始,赵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寻找纸蝴蝶”的游戏,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制作一只纸蝴蝶。在课堂上,每个小组率先派出一名同学到门外等候充当寻找纸蝴蝶的“猎人”,教室里的其他同学则在1分钟内将自己准备的纸蝴蝶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黑板、电器等上面。待学生贴好后,教室外的小“猎人”们快速进入教室寻找他们的“猎物”。在这个环节中,赵老师对每组进行了评价,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以及游戏中寻找到的纸蝴蝶数量分别进行加分。

    问题引导  把学生收回来

    游戏结束后,赵老师立刻提出“找蝴蝶的同学,哪些蝴蝶容易被找到?”“贴蝴蝶的同学,怎样贴才能不容易被找到?”“如果是一只真的蝴蝶,它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让学生不仅可以及时平复因游戏产生的激动情绪,也能将学生引导到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分配任务  让学生说出来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其实现在的孩子对生物的了解还是挺多的,但都是零散的、表面的。如何把他们知道的知识引导到生物课程标准上,了解生物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这对于它们本身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赵老师以刚刚的蝴蝶能够让自己的颜色作为伪装为例,又从其他生物从自己的形态进行伪装,介绍了几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可以从很多方面去适应环境。由此,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一种生物,让学生根据给定的范围去思考、讨论这种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从而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按照教师的思路说出来。在分配任务时,赵老师采用了抽签形式,各小组根据之前几轮的小组得分高低顺序进行抽签。经过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后,每组派出一名同学进行发言,尽管有些小组说得不多,赵老师鼓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通过很多同学的发言,使这堂课更加充实起来,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此时再次鼓励学生,自己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情感教育  让学生强起来

    据赵老师自己说,她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经常会在讲到生物上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时,延伸到人类世界和生活中,教育学生对生命怀有尊重、对生活抱以希望、对自己有所提升。在这节课的最后,她教给学生这样一段话,“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自然界中最强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艰苦困难的环境,也要努力让自己去适应,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信心满满地一起答道:“能!”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备受感染,课虽结束,留给人的思考和回味却是久久不能散去。

    专家点评

    赵老师的这节课,首先用游戏导入,带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游戏过后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从游戏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很自然地进入课程的学习。课程的设计条理层次非常清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也很自然,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这堂课的内容。另外,教师对于评价的使用比较到位,评价机制多样,评价时间及时。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最后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由自然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那我们人类也应该能适应各种环境,教育学生能够坚强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环境,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放在此处显得很自然并且效果也很好。也许学生对于这堂课的知识不会记得多久,但是教师的最后这段话会让学生铭记很久。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有正确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赵老师在人文教育上的关注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教院附中好课堂(47)】

QQ图片201510150854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