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发布时间:2015-09-23 10:46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人民币也可以成为老师的课堂“教具” |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地理正是这样一门涉猎面较广的学科。面对大量的地理信息,同学们纷纷表示学习地理好难。其实,并不难,因为如果观察仔细,你会发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简单、通俗、易懂。日前,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地理老师封扬,开设了一节《民族》公开课,利用生活细节,帮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有用的地理,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使用“信息采集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一直推行“问题发现解决”教学法,设置预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部自行解决简单问题,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再提交给老师,由师生共同解决。信息采集单采集的就是各组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本节课开始,封老师给十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预习,并将信息采集单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各组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利用10分钟完成自行预习生成问题→小组内部问题生生互教解决部分问题→小组讨论形成小组问题三个步骤,将小组问题写在信息采集单上课交给老师。此举高效利用预习时间,既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使老师上课有的放矢,又避免全班同学一起提问,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学习内容无法开展的尴尬局面。本节课共采集出8个问题,涉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分布。
巧用生活小细节
《民族》主要讲授我国56个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化及分布。看似很有趣,但是信息量大且课本内容简单、空洞。封老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小细节,将简单的书本知识充实起来,让课堂变得很亲切。
在讲授民族文字时,封老师询问:“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少数民族的文字?”观察仔细的学生指出“在人民币上看过”,封老师顺理成章拿出了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借助人民币帮助大家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字。然后水到渠成地利用第四套人民币,帮助大家认识了不同民族的服饰。
在讲授民族语言时,封老师问班上有没有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同学,有一位回族的同学向大家展示回语“你好”,一位同学展示了朝鲜语“你好”“早上好”,让大家感觉很新奇。朝鲜语听着很耳熟,因为和韩语有相近之处,所以当给学生听《大长今》韩语版的时候,同学们都露出了会心一笑。在展示蒙古语的时候,挑选了《吉祥三宝》,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一听都在窃窃私语。
人民币和歌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在把它们引入课堂,学生新奇之余会学会留心生活,将地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善用小组合作平台
“问题发现解决”教学法的平台就是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让每个小组荣辱与共,加分减分的奖惩方式让小组凝聚力变强,而这种凝聚力正是老师可以利用的。本节课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展示环节 ,展示的内容为“生活中隐藏的少数民族信息”,让各小组讨论后上讲台进行展示,展示内容丰富、精彩的小组加分高。
这个任务是课前布置的,各小组为了充分展示自己,为了小组荣誉,集小组之力共同完成且分工明确,合作完成。第四小组展示的是馕,馕是维吾尔族的主食。一位同学带来了道具:国庆路上买来的馕,一位同学制作了ppt ,声音洪亮的同学进行讲解,讲述馕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地理原因,整个过程配合默契。其他小组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专家点评
将生活细节引入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而且能让课堂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本节课,封老师注重利用好合作小组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最后的小组展示环节,我们看到了各个小组精彩的展示,说明只要老师能够做好引导工作,每个学生都将是生活的观察者,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要相信我们的学生。 【教院附中好课堂(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