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教院附中课改的追求与坚持
发布时间:2015-04-30 09:36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 ||
3月底,全国不同风格与流派课改名家论坛暨全国课改名校展示交流会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中汇聚了来自包括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等100所全国各地课改名校教师带来的精品课展示。作为扬州唯一受邀学校,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派出了青年语文教师刘文婷。刘老师执教的《马说》一课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一个执教只有6年的年轻教师能在全国课改精品课舞台上大放异彩,她的底气来自于学校持之以恒的课堂教学改革。 【现场】创意课堂学生热情高涨 初一(5)班的教室里正在上课的是数学老师方国贝。这是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课前,方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是画一棵“树”——知识树。“现在我们请李梦娴带领大家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从几十幅“树”中精选出一幅,方老师把这节复习课的主讲权交给了学生。 在“小老师”李梦娴的带领下,从树干到树枝再到树叶,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梳理得很透彻。方老师说:“学生通过绘画使得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教院附中的课改课堂有三个组成部分,从“自主探学,发现问题”,到“小组助学,探究问题”,再到“师生展学,解决问题”,精彩的课堂内容激发出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像这样的创意在教院附中的课堂中随处可见。语文教师卞璇的《再别康桥》一课中,学生变身小诗人创作的《别了,教院附中》真挚而感人;杨 老师在分析英语阅读文本时,用“问题串”演绎的“悬疑片”引人入胜;地理老师孟秀玲在《扬州旅游地理》课上“邀请”孟浩然“穿越”到现代……老师们说,课改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可课堂内容如何实施关键还在教师。虽然老师们在课上的话少了,但功夫都下在了课外,努力避免那种只有“热闹”没有收获的低效课堂。 【幕后】教师教科研围着课堂转 课改课堂的背后是老师更大的付出。集体备课是课改的关键一环,备课的全过程既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又达到集体智慧和成果的共享。为学生们减负,导学案需要做“减法”;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方法和素养,需要给导学案做“加法”。集体备课中的“减法”与“加法”每天都在进行着,“教师个人自备—集体议课—反思修改—个人二备”的集体备课模式打磨出起点高、特色明、形式多、效果佳的高效课堂。 为了让老师们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学校在网上搭建了一个“网络家园”——文峰论坛。“如何进行有效的课间管理?”“如何让学生一进班级就读书?”“课改环境下,你的教学一得是什么?”每月一期的班主任交流栏目,因为问题设计紧贴教学一线,吸引了“老班”们的积极跟帖。每个年级的各学科备课组还有一块“自留地”。老师们上传教学中的反思,上传教学资料,发表教学主题活动感悟、论文交流、资源分享……“文峰论坛”成了一块无时不在的研讨、交流、展示和资料呈现的强大平台。 【对话】课改的目的绝不仅仅为成绩 从2012年4月开始,教院附中的课改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从8个试点班到40个班级整体推进,从一开始的临摹到如今的创新,课堂里的“高效与激情”时时上演。对话这场课改的总策划人、教院附中校长应爱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坚定课改的决心,更多的是他的教育情怀。 记者:传统课堂要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课堂往何处去,作为校长,您如何引领这场改革? 应爱民: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改要从课堂突围,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着力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业成绩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要让生命活力得到焕发,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课改的目的绝不仅仅为了成绩。 记者:经过3年的课改实践,现在的课堂都能达成哪些目标? 应爱民:我认为,课堂是培育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改革比我想象的更加困难,也比我想象的更有意义。”除了学科知识以外,课堂教学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核心技能——个体将来能够适应不同社会角色和职业领域所具备的自主精神、责任感、学习技能,组织与表达技能、交往与合作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性的自学、合作、展示,让同学们的学习力、思考力、表现力、情感力、合作力、领导力得到了提高。 记者 蒋斯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