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掌握课改方法课堂有章可循
发布时间:2015-04-22 09:18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 ||
3月底“第七届全国不同风格与流派课改名家论坛”活动中,教院附中刘文婷老师的展示课《马说》在天津普育学校精彩亮相。借班上课,教材也不是熟悉的苏教版,刘老师的课能上好吗?课堂展示的效果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更得到了参加会议代表的一致好评。 预习有抓手 “刚到宾馆还没办理入住登记,就被告知要去见学生,布置预习。为了不影响学生放学,整个过程只有15分钟。人教版的教材,教的是文言文,再加上预习时间又特别短,一开始还是有点担心的。”刘老师告诉记者,“不过因为教学案上对预习有详细具体的指导,学生们的预习有章可循,不会茫无头绪。再加上对小组的熟练运用,不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兵教兵,兵帮兵。预习的效果不错,借助工具书,在组员的协助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预习任务。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比如:韩愈的《马说》仅仅是在谈马吗?明明是先有千里马,才有相马的人,作者为什么说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后来刘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对之前的设计稍作修改,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口。因为是自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所以学生们特别感兴趣,整节课都非常投入,气氛热烈。 朗读有指导 这节课刘老师一改过去文言文常用的串讲法,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刘老师先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分析食马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读文章的前两小节,在分析的结果上小组合作朗读。有了之前的范例引导,学生很快发现重读语气词“安”、否定词“不”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惋惜与同情,对“食马者”愚昧行为的气愤与谴责;同时在处理每小节最后一个语气词“也”的时候,要注意情感变化,由惋惜气愤而悲愤,由悲愤而激愤,情感层层加强,最后达到顶点。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诵读指导到位,不流于形式,同时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在诵读中深入理解作品。当小组以个人、对子、集体等形式展示朗读成果时,精彩迭出。 拓展有依据 评课时,除了切入巧妙,诵读法教学外,与会专家还很欣赏刘老师的拓展延伸部分,他们认为刘老师的拓展延伸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依据学情,依托文本。从情感、写法、文理三方面分析完韩愈文章“如潮”特点后,刘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如果将来你学有所成走上社会,却苦于没有伯乐发现赏识,你会怎么办呢?”学生们依据课堂所学所思,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同学说要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当成就足够高足够大,最终会被人发现;有同学表示不能像文中的“千里马”,都不努力争取一下,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同学对韩愈提出质疑,认为韩愈只是写文章抱怨,没有采取行动,如果是他,他会主动展示自己,主动寻找机会。综合同学们的回答,刘老师巧妙引导,提出希望,希望学生们在课改之中,学得知识,学来方法,学会展示,终成千里良马。 专家点评 刘老师这节课亮点很多。首先条理清晰,环节衔接自然。“夯实基础,读准读顺;译读课文,读懂文意;抓住关键,读出‘情味’;理清思路,读出气势;拓展延伸,质疑深思。”五个环节依据学情,依托文本,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相得益彰,先以最后一节做示范,然后学生根据示范自主分析剩下的两小节,这样的学生活动不光有了“面”上的动起来,还有了“里”上的有所得,避免了只有“热闹”没有收获。最后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心上,把教材放在心上。无论是根据学生的问题对教学设计的修改,还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或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刘老师始终把学情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