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扬州时报】问题链下的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7-05-08 10:05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问题链下的高效课堂
 
 
 

 

    日前,教院附中张国磊老师的一节苏科版《力 弹力》的教学课,通过一系列问题链的设置,让课堂成为一个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以思维激活学生的活动,以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的高效课堂。

    第一.建立力的概念、问题引发真体验

    学生对力是有一定的前概念的,而正是因为学生原有的前概念,会导致学生的对正确概念产生一定的干扰,而我们就要在原有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正确的概念,并把学生原有在前概念中存在的思维误区得以突破,并让学生在真体验中真正获知力的概念,体会力的存在。

    问题1: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你能对桌面上这些物体施加力?(桌面上有气球、橡皮泥、弹簧、橡皮筋。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开始提问。学生根据原有的力的概念开始压气球,压橡皮泥、拉或压弹簧、拉橡皮筋等等。)

    问题2:你是怎么对这些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的?(学生此时会回答压、拉等动词。)

    问题3:是不是只有人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很快回答说不是)

    问题4:那么你能举一些其他物体产生力的例子吗?(学生开始举例,由于受到书本中图像的部分影响,很多学生会往书本中图片中的例子靠,也有类似的例子,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问题5:你能分析产生这些力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和交流,学生都能基本获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于手压气球而言,手付出了力,就称之为施力物体,气球收到了力,称之为受力物体。)

    到此,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五个精炼的问题下,深入体验了力的存在,深入分析了力的概念的形成,也体会了产生力的过程中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会判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第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问题让细节更透彻

    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本节的能力提升点,也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对于测量工具的学习一般采用阅读说明书,提醒测量注意点,最终让学生测量。而这种机械式的训练对学生真正掌握测量方法,体会测量注意点效果不一定非常到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使用中自己感悟到每个细节的注意点。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把每个细节逐一渗透。

    问题1:你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吗?(这个问题的提升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会测量。)

    问题2:请你们小组一个人去测量手边常见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时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多少,另一个人观察他的使用是否规范?(这样让学生凭借着自己使用测量工具的原有经验来测量,而测量的过程中另一个学生就重点关注测量的细节,从另一个分析的角度去观察,互补式的完善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如果学生使用没错误,那就最好,说明学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掌握了相关注意点,而不会,则让学生上来展示一下测量过程,让另一个学生指出其错误,并让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观察和分析,从而把学生易错的细节部分一一突破。)

    问题3:我们学会了测量弹簧测力计,你能估测一下一个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吗?并通过你的测量来验证一下你的测量吗?(此时学生很快开始借头发,猜测其拉力,并试着去测量力,并让学生再次注意测试时的注意点,此处的注意点是因为学生的如何掌握测量一个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而部分学生测成两根,还有的同学在测的过程中拉的速度太快,如果学生把这些细节暴露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查自纠,最终真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专家点评:

    本节课,从基本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学生课堂的有效性出发,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问题链,从问题出发,到问题的思考,到问题的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实验,从而全面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在问题中将重、难点分配得极为均匀,做到适可而止,游刃有余。因此,问题链的设置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IMG_20170508_0956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