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体验式课堂 让学生动起来

发布时间:2019-11-05 16:31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10月24日下午我校赵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设了市级公开课,给学生上了《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生物课。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赵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中收获知识。

情境体验  让学生“心”动起来

赵老师一开始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夏天体育课上,你经过了一场剧烈运动,大汗淋漓而又疲惫的你最想在操场的哪里休息呢?一是草坪上,二是操场边的小树林里,三是看台上。经过短暂的思考,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小树林。因为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很自然的进入了本堂课的学习。

观察体验  让学生“脑”动起来

为了弄清植物的蒸腾作用,赵老师提前做了两个实验瓶,让学生对两个瓶子仔细观察,发现它们在实验前后的不同点,并且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这个实验的结论。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两个实验开始时,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就是一组有树叶、一组没有树叶。实验结束时,看到罩着有树叶的塑料袋里有水珠,瓶子里的水面下降了。此时,老师及时发问:那袋子里的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是从瓶子里的水蒸发出来的,有的则认为是从植物体内散失出来的。于是,赵老师又再一次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瓶子里的水有什么特殊之处。同学们这才发现,原来在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油,起到了隔绝水面防止水蒸发的作用。因此,学生们这才知道,原来袋子里的小水珠是从植物体内散失出来的。而且是跟植物的叶片有关。这样,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不用教师教,也不用看书,学生就能自己说出来了。

实验体验  让学生“手”动起来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的重要方法以及它的魅力之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探索的喜悦。于是,在实验前赵老师幽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明着送给同学们秋天的菠菜,简称‘明送秋菠’,就不暗送秋波了。”说着就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些菠菜,并引导学生用菠菜做了两个实验,首先是将两片菠菜叶一正一反放入热水中,观察哪一面冒出的气泡多,从而寻找发现叶片的哪一面气孔较多。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菠菜叶的下表皮气孔较多,于是,接下来的实验就是观察菠菜叶的下表皮。在这个实验里,赵老师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同一大组内的两小组拿到的是不同新鲜程度的菠菜,这样,学生观察到的气孔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同一大组内的同学通过相互观察另一组做出的临时装片就能发现这个现象,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气孔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呢?教师就很容易引出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的特点了。

模拟体验   让学生“念”动起来

在解释蒸腾作用的第一个意义——能促使植物的根吸收水分时,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抽象和复杂,光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于是赵老师找来了三块海绵块模拟植物的根茎叶,分别依次叠加上去,让学生分别猜测实验现象。最终,当最后一块海绵已经吸饱水了,又想继续吸水,那应该怎么做。学生想到,可以把最后一块海绵挤掉水,就可以重新吸水了。此时,教师才予以解释,植物不能像人一样能挤干叶子中的水,所以才有蒸腾作用能将叶子中的水一直散失出去,这样缺水的叶才能向其附近的茎吸水,茎又会向根吸水,进而带动根吸水。并且,在解释蒸腾作用最后一个意义——降温时,赵老师以酒精代替水,涂在学生手背上,让学生去体验涂完酒精之后的感觉。由此知道了,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课后,参与听课的各校同行老师进行了点评,对赵老师这节课的精心设计实验和准备实验器材表示高度的赞扬。尤其是最后的教师寄语,赵老师结合本节课内容给学生提出了要不断保持努力向上的人生建议,使本节课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图片1_副本.jpg

 

图片2_副本.jpg

 

图片3_副本.jpg

 

图片4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