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网站。今天是:

清风课堂‖一堂“美·味”无穷的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2-10-26 10:39 供稿:

      扬州市朱自清中学突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以生涯教育为统领,以深度教学为核心,传承朱自清先生的“风姿、风韵、风骨”,打造了高品质课堂——清风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金风玉露,层林浸染,校园上下,研学正酣。10月11日下午,中青年骨干教师刘婷执教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节阅读课——《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刘婷老师将此课程定性为阅读赏析课,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阅读提示,以“喜欢和思念”为情感主线贯穿全文,巧设阅读任务和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感知昆明的雨之特点、感受昆明的雨之韵味、感悟雨中的生活之情味,欣赏汪氏语言“淡而有味”的独特之美,体会作者浓厚的昆明情节,领略作者面对逆境时那种恬淡从容的人生姿态。
       初读文章,感知雨之特点。课堂伊始,刘老师播放雨滴声,吟诵雨的诗句,引出课题,交代学习任务,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主题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并以此为主线串起全文,展开文本阅读,探寻昆明的雨之特点。通过文章整体阅读,学生立体感知了一个“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为学生后续深入阅读奠定了思考、行动和创新的基础。
       品读文章,感受雨之韵味。在学习过程中,刘老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读文本,与学生共同感受昆明的雨之韵味。一是运用圈点勾画法,聚焦重点词句品读与优美片段赏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与知识结构。二是采用比较阅读法,链接作者《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七载云烟》等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雨中的景与物、人与事及其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雨”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的内在关联,进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精髓。三是运用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绘的最使人动情的画面,并陈述动情的理由,回味令人动情的雨中之美。例如,刘老师运用改标点,让学生用不同语言对比朗读以下两个句子: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2)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通过对比朗读,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汪氏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即使在逆境中,作者也不丧失对生活的情趣和对生活热爱的旷达心态,理解了标点符号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妙用,有效达成了语文工具性目标。初一语文组长姜丽琴对此设计高度赞赏。
       研读文章,感悟生活情味刘老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聚焦雨中不同画面,引导学生合作探寻渊源悟深情,体会雨中生活情味。例如,门头悬挂仙人掌以辟邪——体会风俗之美;品尝各种菌子——体会滋味之美;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和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体会人情之美;与友人雨中小酌——体会氛围之美。刘老师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与学生一起领略了昆明雨季的美·味,认识了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生命韧性,以及作者那种淡泊而又乐观的生命态度,让人耳目一新。初二语文组长陈宏伟认为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完美地实现了课文的人文价值,非常值得推广学习。
      最后,刘老师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仿照作者写的诗句,用四句诗来表达难忘的情味。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学生妙笔生花寄深情,活化了所学知识,理解了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培养了审美情趣,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张力及情感互动。刘老师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生应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融入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得到周洁老师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建议再多点时间给学生创作,课堂则更加完美。
        刘婷老师这堂“美·味”无穷的语文课,获得听课教师一致好评,也让大家感触良多。
       刘文婷老师动情说:听刘婷老师的课,让我犹如闻到桂花般的一股清香,这股清香不仅来自于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组织,还来自她对课文灵动的解析透出的一种淡雅的韵味,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富有“语文味”语文课,也为我们提供了自读课文教学新路径。
      教研组长陈铭深情的说:刘老师整节课始终用富含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如沐春风般地享受美的熏陶,生动诠释了新课标理念,落实了课程育人目标,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力和专业水准令人满意。感谢刘老师的这节精彩的语文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