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二----备课改革
发布时间:2012-12-29 11:02 供稿: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团队备课、集体备课、结构化备课,看似说法不一,其实却有内在相通之处——
备课改革: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分享
团队备课促进课堂深度转型
■张桂明
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自2011年起,学校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开始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创新了备课方式,实施团队备课制,采用多维度结构化备课。从学生、课程、情境、教师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备课,教师开始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开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
教师“说教材”竞赛活动
“说教材”的目的就是让教师熟悉本学段的课程标准、编写体例及编写意图、本学段的知识结构及逻辑线索以及教材中各单元的训练点,整合教材前后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深入了解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时规划,确定每节课适合哪种课型,使用哪种评价单,这一环节将为问题导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多层次”学习团队
教师方面,以年级为单位构建学术团队,聘任有一定研究能力、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各组学科长,团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收获和困惑,解决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方面,各班组建合作团队(小组),建设两个体系,即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学术体系负责全班本学科学习质量;行政体系负责全班学习行政管理。召开主题班会,建构个人愿景;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公约”和“技能公约”,规范合作行为,提高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讨论、提问、表达等方式方法。
研发“一案三单”备课工具
一案三单即“学习方案设计”和“导读体验评价单”、“解决体验评价单”、“拓展体验评价单”,它们是落实团队备课的重要工具。
在研发之前,教师还要做到:备学生,课前教师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全班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备教材,不仅要把教案写下来,而且教师还要熟读课文、研究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提不出来等进行预设;根据教材三维目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导读体验评价单”;通过预习指导课,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预习;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生成有价值问题;教师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教材关键问题设计成“解决体验评价单”。上课阶段,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深入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共同讨论解决“工具单”上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科长来解决,学科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解决。这样一来,备课的重心就由教师讲授转移到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上了。
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导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教师会后按照语、数、英、科四个学科组开展有针对性的“结构化主题”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提出平日备课及上课中出现的问题,阐述问题的现状,分析问题的原因,通过组内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每周二上午学校开展“相约星期二”有效课堂研评活动,教导处根据年级、学科安排四节研究课,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及学科组教师、空节课教师全部参加。下午放学后依然按照语、数、英、科四组进行“结构化研课”教研活动。首先由研究课教师阐述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型设计、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学科组教师经过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给予课堂评价。研课的目的就是要集中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状态,针对教学现象相关的教师因素及学生因素进行客观而理性的分析。教师通过自评实事求是地找到课堂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及时修改“一案三单”及课程资源。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师的备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教的课堂设计走向学的课堂设计,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等核心要素。教师的课堂设计以学为本,创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品质课堂;教师开发问题学习工具,设计导读体验评价单,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持;教师角色转型成效显著,教师不仅能够走进小组巡回指导,而且融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课堂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共同促进的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面向全体,使学生在不紧张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这样的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让每位同学都闪光。
(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团河小学校长)
从教师搭台走向师生搭台
■韩立福
“备课”可理解成“为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及科学实施课堂教学任务而作的事先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是备课设计的真实再现。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知识传递型教学的视野下,教师主要以知识为主线来备课,备课思路一般围绕教材内容,其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将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教师从知识角度来“搭台”,为上课时自己的“唱戏”作准备。这种以教本为主的备课导致了以教本为主的课堂,这种单一化的“教师搭台”式备课,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有关教师备课,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清楚,备课方式单一,方法陈旧,工具落后,质量低下,不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效果。
在知识建构型教学视野下,随着教本课堂逐步向学本课堂转型,备课的涵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备课成为师生为实现高质量课堂学习而进行的全方位准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课。从教师角度讲,备课是无止境的过程,涉及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课堂内涵变化来看,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向“师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知识”,这种转型要求备课必须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备课主体的共同参与,通俗地比喻,备课过程是“师生搭台”的过程,是师生准备“唱戏”的过程。
只有做到“师生搭台”式的结构化备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为“学生搭台学生唱”的最高境界奠定基础。从单一化的“教师搭台”式备课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还是“教师搭台”,只是随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段增长而逐步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
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备课理念,引领结构化备课行动。在知识建构教学视野下,师生备课过程就是师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不能狭隘地认为备课是教师的工作,上课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一,要明确角色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备课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者、传授者,转而变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设计者、问题预设者、活动组织者、合作探究者、评价激励者、氛围营造者、成长促进者等角色;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等待者、接受者,而是知识先行探索者、问题发现者、方案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合作探究者、成功体验者等。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结构化准备。第二,要树立问题意识,在结构化备课过程中,师生都要关注三维目标,要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文本知识来预设问题,同时要重视学生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要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进行全面设计。第三,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与问题进行“无声”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活动的设计。
以不同课堂范型特征,来确定备课方式和工具。备课的方式和工具不是统一的和模式化的,而是随着学生学段的认知能力和不同课堂范型而不断变化。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低,知识储备较少,教师备课依然以“教师搭台”为主,教师备课工具是教案;当学生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合作能力时,教师备课就应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教师备课使用工具除了教案还可增加导学案;当学生具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时,备课方式将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备课,合作备课所采用的工具是“问题式学习工具单”和学习设计方案。
以“五要素”式备课行动,创建教师备课文件夹。实施有效的结构化备课行动,要根据学生学情、学段和能力特征来选择备课内容,主要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备学生,重点是从全体、基础、问题、能力、情绪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备课程,重点是从目标、内容、问题、意义、教具等方面开发有效课程资源;备情境,是从创设问题、思维、活动、媒体、环境等情境来搭建有效学习平台;备自己,是从导学策略、风格、弱点、期望、形象等角度来提升教学效益;备设计,是从过程、方法、时间、方案、拓展等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创建个性化的教师文件夹。
结构化备课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师生成长的动态性备课过程。结构化备课最关注的是实效性,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只有设计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学习方案,才能最有实效地备课。要做好结构化备课,还需要广大教师超越自己,大胆创新,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需求出发,研究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教师应把备课当作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创造的艺术,必然没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名师境界。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靠集体力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王敏勤
对学校来说,教师团队从大处来说指整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从小处来说指一个备课组。而本文说的教师团队主要指一个年级一门学科的备课组。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备课组教师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对学科教学水平的影响也更大。如何提高备课组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团队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除了外出学习更多的是靠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而“同伴互助”最经常的形式就是集体备课。备课上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一个人的备课是“自我反思”,但往往“独学而无友”,缺乏交流,智慧有限,资源有限,孤掌难鸣,而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集体备课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资源共享。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备课组内每个人占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除了课本以外,每个人看到的参考资料不同,阅读的书籍不同,占有的网络资源不同。过去那种封闭式的个人备课,不能做到资源共享,甚至明明知道别人手里有资料也不好意思借用,担心显得自己“水平低”。另外在电子课件的制作方面备课组内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青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都优于年龄大的教师,而老教师也碍于颜面,不好意思向青年教师求助。而通过集体备课就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好的资源大家共享,好的课件大家共用。从学校层面上一定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倡教学资源和电子课件的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有助于智慧共享。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教学方式不同,专业能力不同,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不同。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教师之间有差距,但并不是说优秀教师的每个教案都好,每个环节都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聪明智慧,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可能在总体教学思路和基本教学环节方面比较合理,有的可能在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更为精彩,甚至一个好的创意,都可能成为一节课的闪光点。如同样是导入新课,有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的“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有的“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每个人从别人的思路中都可以受到启发:自己认为很平常的一个教学环节,可能别人会有新的创意;自己认为是一个比较得意的做法,可能别人比自己想得更精彩。人的精力有限,但智慧无限,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做到智慧共享。如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每四人一组。但各班分组的方法不同,对小组记分的方法不同。一位姓郎的初中数学老师把每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D四个层次,在课堂上做同一张试卷,答同一个问题,四个学生的得分是不一样的:A学生答对了得0.1分,B学生答对了得0.2分,C学生答对了得0.3分,D学生答对了得0.4分,四个学生的得分加起来正好是1分,鼓励差生多回答问题。所以各组在汇报成绩时老师能准确地知道哪个学生错了。如二组得分0.7分,老师马上就说:“请二组的C同学起来说一下你错在什么地方?”因为少了一个0.3分,肯定是C同学错了。这样就能使老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一做法在集体备课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很快在学校中传播开来。现在全校的小学和初中各科教学都运用这一小组合作记分法,校长也把这一方法命名为“郎氏小组合作记分法”。
有助于优势互补。这种优势互补既包括新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包括水平不一的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一般说来,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材熟,方法熟,轻车熟路;而青年教师则需要多年的磨炼才能达到这个程度。但如果不是集体备课,老教师也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做法告诉青年教师,怕被人说“不谦虚”;青年教师也不好意思直接看老教师的教案,怕被人说“不劳而获”。而现在通过集体备课,担心消除了,老教师可以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路和方法,青年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新的创意。老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往往思想比较僵化,不太容易创新。而青年教师由于没有即定的条条框框,敢想敢做。即使水平相当的老师也有优势互补的问题,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特长不同,正好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没有哪个教师敢说我是最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助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常言说“同行是冤家”,由于每个人都有好胜心,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所以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人对别人有戒备心:有好的想法不告诉别人,有好的资料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总想胜人一筹。而通过集体备课,大家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好处了。遇到难题大家共同想办法,如转化差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成绩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共同商量。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制度上要强化合作的机制和氛围,鼓励合作,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由对个人的评价变为对备课组集体的评价,不鼓励教师个人之间的恶性竞争,鼓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的伙伴。
有助于减少重复性的劳动。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教材会有新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一些常规性的东西还是变化不大。一些老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可以直接提供给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站在老教师的肩膀上发展,不要让每个人都从头开始。现在有的学校把集体备课的成果存档电子教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有新的创意,在集体备课时又补充到新电子教案中存档。这样每年的教案都不断完善创新,这个教案经过反复的修改就成了精品,凝聚了几任教师的心血与成果,用不着每个人都从头去做一些重复性的劳动。
虽然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但在课前的备课环节和课后的反思环节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提高自己,帮助他人,使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集体备课。
(作者系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
备课方式的历史性巨变
■张淑俊
我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备课工作尤为重要。以往的备课多数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时常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课改之初,我也试图改变独立的备课模式,与同事交流,学习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等,但仍然没有完全从个人备课的圈子中跳出来,十分苦恼。
自从学校实行“团队备课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备课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导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方案,开发学习工具单。然后根据学生结构化预习情况,导学教师与学术助理、学科长共同讨论、交流,修改学习方案设计和学习工具单上的每一个问题,为师生共同学习作好准备。每位教师还要在学科团队中交流研讨,为上课作好充分地准备。最后学科团队还要组织教师观课、研课,对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效果进行研讨。
教师学科团队的成立,让我感到教师备课的过程不再是自己个人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交流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备课过程,不仅包含着教师个人的思考,还融入了学科团队集体的智慧,使备课的人员、备课的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在参与学科团队组织的备课活动中,我可以在这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亲自进行课堂实践,与大家进行讨论,等等。大家的思维在一起碰撞,有时形成共鸣,有时则各执一词。
在与学科团队教师共同研备“比例尺”一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当时我们针对引入环节争论不休,因为比例尺与“比”有着密切关系,我就认为应该以复习“比”的知识导入新课,这样比较顺畅,这个做法得到了部分教师的肯定。但教学经验丰富的王老师则极力反对,她考虑到比例尺的产生过程以及和生活的联系,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操场、小区绿地等画在纸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比例的作用。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是半信半疑,也曾与王老师进行激烈辩论。最后,为了确定哪种情景引入更好,我们决定分别试一试。学科团队教师共同设计出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在两个班内进行实验。实践证明,导入环节让学生画图,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还能体会到比例尺的产生和作用,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备课方式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学科团队智慧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备课的质量,而且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团河小学数学教师)